红楼梦36-60回 习题


edit-20b1caf6bd704e21a2c0b537f852adc9

红楼梦 暑假作业

第三十七回

  1. 有人统计书中欢宴多达四十多回,有婚丧嫁娶、提职升官、迎接贵妃的大宴宾客;也有年节小庆、祝寿祭祀、接风洗尘的家庭宴会;还有小姐老太太生日、春夏秋冬应景悠游的家庭小宴。这其中更有作者别具匠心为我们设置的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—“大观园”,让一群少女们聚集于此,再让她们相约结社、题联作诗、赏花联句……那么,作者极写少男少女结诗社的欢聚场面,其目的与别的欢宴有什么不同?

红楼梦设计了多样的欢宴。随着时间的变迁,欢宴的规模、频率、目的均有所不同。这些变量可以间接反应贾府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的变化。相比于欢宴,诗社展现的重点信息在于人物。这一次次的诗社结立,可以让读者了解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,对人物形象塑造有积极作用。少男少女每次结诗社,都需要作诗,而诗句言简意赅,往往可以将人物情感与命运寄托其中,反映人物的兴衰线索。

  1. 从这一回起,请你自制表格,运用梳理、分类的方法,统计全书描写大观园儿女相约结社的次数、所拟的社名、吟诗的题目、采用的诗体、参与的人数、人员的别号,以及诗作等。然后比较前后几次结社吟诗的相同处和不同处,看能发现哪些变化或得出怎样的规律。
社名诗题人员诗作
海棠社白海棠
韵脚:盆魂痕昏
发起者:探春
探春 蕉下客
宝钗 蘅芜君
黛玉 潇湘妃子
迎春 菱洲
惜春 藕榭
宝玉 怡红公子
李纨 稻香老农
湘云 枕霞旧友
探春:
斜阳寒草带重门,苔翠盈铺雨后盆。
玉是精神难比洁,雪为肌骨易销魂。
芳心一点娇无力,倩影三更月有痕。
莫道缟仙能羽化,多情伴我咏黄昏。

宝钗:
珍重芳姿昼掩门,自携攒手瓮灌苔盆。
胭脂洗出秋阶影,冰雪招来露砌魂。
淡极始知花更艳,愁多焉得玉无痕?
欲偿白帝宜清洁,不语婷婷日又昏。

宝玉:
秋容浅淡映重门,七节攒成雪满盆。
出浴太真冰作影,捧心西子玉为魂。
晓风不散愁千点,宿雨还添泪一痕。
独倚画栏如有意,清砧怨笛送黄昏。

黛玉:
半卷湘帘半掩门,碾冰为土玉为盆。
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。
月窟仙人缝缟袂,秋闺怨女拭啼痕。
娇羞默默同谁诉?倦倚西风夜已昏。

湘云:
神仙昨日降都门,种得蓝田玉一盆。
自是霜蛾偏爱冷,非关倩女欲离魂。
秋阴捧出何方雪?雨渍添来隔宿痕。
却喜诗人吟不倦,肯令寂寞度朝昏?
其二:
蘅芷阶通萝薜门,也宜墙角也宜盆。
花因喜洁难寻偶,人为悲秋易断魂。
玉烛滴干风里泪,晶帘隔破月中痕。
幽情欲向嫦娥诉,无那虚廊月色昏。

菊花社X菊
不限韵
发起者:湘云
探春 蕉下客
宝钗 蘅芜君
黛玉 潇湘妃子
迎春 菱洲
惜春 藕榭
宝玉 怡红公子
李纨 稻香老农
湘云 枕霞旧友
忆菊-蘅芜君
怅望西风抱闷思,蓼红苇白断肠时。
空篱旧圃秋无迹,瘦月清霜梦有知。
念念心随归雁远,寥寥坐听晚砧痴。
谁怜我为黄花病,慰语重阳会有期。

种菊-怡红公子
携锄秋圃自移来,篱畔庭前故故栽。
昨夜不期经雨活,今朝犹喜带霜开。
冷吟秋色诗千首,醉酹寒香酒一杯。
泉溉泥封勤护惜,好知井径绝尘埃。

供菊-枕霞旧友
弹琴酌酒喜堪俦,几案婷婷点缀幽。
隔座香分三径露,抛书人对一枝秋。
霜清纸帐来新梦,圃冷斜阳忆旧游。
傲世也因同气味,春风桃李未淹留。

画菊-蘅芜君
诗余戏笔不知狂,岂是丹青费较量。
聚叶泼成千点墨,攒花染出几痕霜。
淡浓神会风前影,跳脱秋生腕底香。
莫认东篱闲采掇,粘屏聊以慰重阳。

簪菊-蕉下客
瓶供篱栽日日忙,折来休认镜中妆。
长安公子因花癖,彭泽先生是酒狂。
短鬓冷沾三径露,葛巾香染九秋霜。
高情不入时人眼,拍手凭他笑路旁。

菊梦-潇湘妃子
篱畔秋酣一觉清,和云伴月不分明。
登仙非慕庄生蝶,忆旧还寻陶令盟。
睡去依依随雁断,惊回故故恼蛩鸣。
醒时幽怨同谁诉,衰草寒烟无限情.。

访菊-怡红公子
闲趁霜晴试一游,酒杯药盏莫淹留。
霜前月下谁家种,槛外篱边何处愁。
蜡屐远来情得得,冷吟不尽兴悠悠。
黄花若解怜诗客,休负今朝挂杖头。

对菊-枕霞旧友
别圃移来贵比金,一丛浅淡一丛深。
萧疏篱畔科头坐,清冷香中抱膝吟。
数去更无君傲世,看来惟有我知音。
秋光荏苒休辜负,相对原宜惜寸阴。

咏菊-潇湘妃子
无赖诗魔昏晓侵,绕篱欹石自沉音。
毫端蕴秀临霜写,口齿噙香对月吟。
满纸自怜题素怨,片言谁解诉秋心。
一从陶令平章后,千古高风说到今。

问菊-潇湘妃子
欲讯秋情众莫知,喃喃负手叩东篱。
孤标傲世偕谁隐,一样花开为底迟?
圃露庭霜何寂寞,鸿归蛩病可相思?
休言举世无谈者,解语何妨片语时。

菊影-枕霞旧友
秋光叠叠复重重,潜度偷移三径中。
窗隔疏灯描远近,篱筛破月锁玲珑。
寒芳留照魂应驻,霜印传神梦也空。
珍重暗香休踏碎,凭谁醉眼认朦胧。

残菊-蕉下客
露凝霜重渐倾欹,宴赏才过小雪时。
蒂有余香金淡泊,枝无全叶翠离披。
半床落月蛩声病,万里寒云雁阵迟。
明岁秋风知再会,暂时分手莫相思。

芦雪庵联句雪景
联诗
发起者:李纨
凤姐
李纨
香菱
探春
李绮
李玟
岫烟
湘云
宝琴
黛玉
宝玉
宝钗
《芦雪庵即景联句》:
凤姐:一夜北风紧,
李纨:开门雪尚飘。 入泥怜洁白,
香菱:匝地惜琼瑶。 有意荣枯草,
探春:无心饰苇苕。 价高村酿熟,
李绮:年稔府粱饶。 葭动灰飞管,
李纹:阳回斗转杓。 寒山已失翠,
岫烟:冻浦不闻潮。 易挂疏枝柳,
湘云:难堆破叶蕉。 麝煤融宝鼎,
宝琴:绮袖笼金貂。 光夺窗前镜,
黛玉:香粘壁上椒。 斜风仍故故,
宝玉:清梦转聊聊。 何处梅花笛?
宝钗:谁家碧玉箫? 鳌愁坤轴陷,
湘云:龙斗阵云销。 野岸回孤棹,
宝琴:吟鞭指灞桥。 赐裘怜抚戍,
湘云:加絮念征徭。 坳垤审夷险,
宝钗:枝柯怕动摇。 皑皑轻趁步,
黛玉:剪剪舞随腰。 煮芋成新赏,
宝玉:撒盐是旧谣。 苇蓑犹泊钓,
宝琴:林斧不闻樵。 伏象千峰凸,
湘云:盘蛇一径遥。 花缘经冷绪,
探春:色岂畏霜凋。 深院惊寒雀,
岫烟:空山泣老鹗。 阶墀随上下,
湘云:池水任浮漂。 照耀临清晓,
黛玉:缤纷入永宵。 诚忘三尺冷,
湘云:瑞释九重焦。 僵卧谁相问,
宝琴:狂游客喜招。 天机断缟带,
湘云:海市失鲛绡。
黛玉:寂寞对台榭,
湘云:清贫怀箪瓢。
宝琴:烹茶水渐沸,
湘云:煮酒叶难烧。
黛玉:没帚山僧扫,
宝琴:埋琴稚子挑。
湘云:石楼闲睡鹤,
黛玉:锦罽暖亲猫。
宝琴:月窟翻银浪,
湘云:霞城隐赤标。
黛玉:沁梅香可嚼,
宝钗:淋竹醉堪调。
宝琴:或湿鸳鸯带,
湘云:时凝翡翠翘。
黛玉:无风仍脉脉,
宝琴:不雨亦潇潇。
李纨:欲志今朝乐,
李绮:凭诗祝舜尧。

第三十八回

1.联系《红楼梦》悲剧审美的理想,作者写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,写“螃蟹宴”上儿女们的青春与活力,写充满了诗性才情的人儿写就的菊花诗,难道就是为了与之后“千红一窟(哭)”“万艳同杯(悲)’的结局遥相呼应?

作者写“螃蟹宴”和“菊花诗”,写青春生活,不止是为了与红楼梦悲剧性的结局遥相呼应。一方面,关注这十二首菊花诗的内在含义,可以瞥见贾宝玉想要绝尘避世,薛宝钗痛恨贪官污吏,且婚姻无果等等,这都与之后的解决遥相呼应。另一方面,“菊花诗”和”螃蟹宴“也可以反应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,这种生活情趣是闲逸生活的反映。其中“螃蟹宴”作为一次宴会,与其它宴会一样,这场宴会可以反应贾府当时鼎盛的状况。

  1. 菊花是坚贞高洁、超然隐逸的象征。这一回“螃蟹宴”上儿女们写下的菊花诗,富贵风流,各有所喻,丰富了对菊花的解读。请选择其中的一至两首,鉴赏分析。

咏菊 潇湘妃子
无赖诗魔昏晓侵,绕篱欹石自沉音。
毫端蕴秀临霜写,口角噙香对月吟。
满纸自怜题素怨,片言谁解诉秋心?
一从陶令评章后,千古高风说到今。

《咏菊》首联交代时间地点,作者将要创作,激动不已。颔联写作者用诗句将菊描绘,还要对着月亮吟诵。颈联笔锋一转,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愁怨,又感慨无人能够理解。尾联借陶渊明的典故,引出菊花所代表的高尚品格:不畏风霜,孤标自傲。

第三十九回

  1. 这样一位在贾府鼎盛时期的管理层,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和大家族的钩心斗角过程中,积累了比凤姐更丰富的人生经历,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,具备更多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的老太太贾母,为什么对“穷亲戚”刘姥姥竟会格外亲切和热情?贾母总不会是因为自己闲极无聊,只想找一个人来解解闷儿?

贾母与刘姥姥同为老年人,即使地位不同,但心意相通。人至老年,也许会有很多感受是年轻人不能理解的,刘姥姥能让贾母的生活多一点趣味。

另外,贾母身居高位,很有涵养,不会因为外人的地位很低就不尊重外人。这样的行为可以借刘姥姥宣传自己在贾府外的形象,是对贾府和自身的考虑。

最后,刘姥姥值得尊重,在农人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地位。并且她识时务,懂礼貌,也有一定见识,这才能使贾母对她格外亲切和热情。

2.前两回作者写众儿女拟办诗社,李纨自荐掌坛;大观园儿女们诗性才情,李纨又作“公评”。这一回开始写李纨借酒说心事,少有的任性衬托出内心的荒凉。作者非常克制地释放这样一位“守礼之完人”(清代解居士语)的形象,其用意是什么?

李纨即贾珠之妻。在这两回中,他自荐掌坛,没有长辈约束后,她放飞天性,展现出了活泼的一面。她虽拥护封建礼教,但也很有智慧,从与王熙凤的交流中可见她也是能言善辩。这样的描写,塑造了其多面的形象。

第四十回

  1. 这一回写“史湘云掌不住,一口饭都喷了出来。林黛玉笑岔了气,伏着桌子嗳哟。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,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’心肝’。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,只说不出话来。薛姨妈也掌不住,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。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。惜春离了坐位,拉着他奶姆,叫揉一揉肠子”。你能说说这八个不同的笑态、笑貌显现出人物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吗?

史湘云:直爽直率,直接表达情绪;林黛玉:率真;贾宝玉:还不成熟;贾母:溺爱宝玉;王夫人:要在外人面前控制情绪,但没完全成功;薛姨妈:真实、不做作;探春:直爽;惜春:活泼的孩子形象。

  1. 在这一回里,贾母领着刘姥姥先到了黛玉的潇湘馆,接着去了探春的秋爽斋,最后到了宝钗的蘅芜苑。刘姥姥在潇湘馆可谓妙语连珠,可是到了蘅芜苑为何竟一言不发?

刘姥姥能察言观色,观察贾母的态度。贾母冷淡时,她必然需要收敛一些,才能不造成麻烦。贾母在船上说道:“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?”,并且相对于对探春的态度,贾母也没有对薛宝钗表示赞美,可见她和贾母的关系并不很亲近。另外,薛宝钗的屋子非常素净,没什么物品可供刘姥姥可以评价;贾母对房屋布置的评价不高,刘姥姥更是不方便对此评论。

第四十一回

  1. 作为《红楼梦》这部书的重头戏,刘姥姥“二进荣国府”整整跨越了三回半,即从第三十九回到这第四十一回,再加上第四十二回的前半部分。作者通过刘姥姥随贾母游历,将此前从未提及的大观园中的景点做了详细的交代。那么,作者如此浓墨重彩地写刘姥姥“二进荣国府”都起到了哪些作用?

作者花较大篇幅写刘姥姥“二进荣国府”,主要是借刘姥姥与贾母一行人的路线,对大观园的楼阁景致进行描写,介绍大观园的奢华。在文章结构方面,曹雪芹借此首次引出妙玉的形象,给人以高傲的印象。同时,大观园这般奢华也为贾府最后的衰败埋下伏笔。

  1. 这一回,自傲绿玉斗,砸碎刘姥姥杯子的妙玉,虽自称“槛外人”,却正是溺于贵贱清浊的“槛内人”;而顺妙玉意自称“槛内人”的宝玉却最终成为“槛外人”。《红楼梦》中妙玉的判词为“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”。请结合本回“栊翠庵品茶”相关内容,说说作者塑造妙玉这一形象的意义。

在《红楼梦》中,妙玉和黛玉互为映射,妙玉比林黛玉更加直率,洒脱。她可以直接将黛玉评价为俗人,对宝玉也是直言不讳。妙玉对刘姥姥很是嫌弃,却可以将自己用的茶杯借与宝玉。从她嫌弃刘姥姥的行为上看,她是“槛外人”。但她会根据地位的不同转变态度,这种行为并没有做到不如红尘,实则仍为“槛内人”。作为对比,宝玉博爱众生,最终遁入空门,才算是真正的“槛外人”。

第四十二回

1.第四十回行酒令,藏玉引用《牡丹亭》《西厢记》。这一回宝钗交心之言,教导黛玉不可“移了性情”。按逻辑来想,性情乖张又同宝玉一样厌极入世说教的黛玉应当大为光火才是,但文中黛玉“垂头吃茶,心下暗服,只有答应’是’的一字”。黛玉为何会有如此转变?

黛玉性格单纯,直接承认了自己看《西厢记》《牡丹亭》等禁书。之后宝钗教导黛玉不可“移了性情”,黛玉心下暗服。一是因为这些道理在当时是深入人心,是时代女性的行为纲领,黛玉无话可说;另外,黛玉年幼时就失去双亲,得到外人的关怀,不免心生感激,于是答应下来。这次交流也让钗黛关系有所改变,黛玉开始欣赏宝钗一些方面的行为。

  1. 有人说,《红楼梦》一书善写各种游戏活动,尤其是大观园中众儿女们“或读书,或写字,或弹琴下棋,作画吟诗,以至描鸾刺凤,斗草簪花,低吟悄唱,拆字猜枚,无所不至”。请选择这一回惜春画大观园图,众儿女为其出主意一节内容,简要说明作者怎么个极善写游戏活动。

在本节中,诗社众人一起商议惜春该如何画这幅大观园的图,主要是语言描写。林黛玉给惜春出主意,却又句句不离“母蝗虫”,还给画作起名叫《携蝗大嚼图》,惹得众人前仰后合。宝钗给出了细化的方案,黛玉又借生姜和酱的用途打趣。人们的语言活泼,富有青春气息。最终宝钗还帮黛玉拢头发,场面很是温馨。

第四十三回

刘上生说:“金钏儿的死使他(贾宝玉)的灵魂受到巨大的冲击。炼狱心火,不了情深。他为此进行着痛苦的精神救赎,金钏儿之死是他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分界线。”请结合这一回宝玉祭奠金钏儿,思考:为什么“金钏儿之死是他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分界线”?之前之后宝玉的精神世界有何不同的表现?

金钏儿的死,与贾宝玉脱不了干系,宝玉自身为此也非常自责。在此之前,金钏儿是他喜欢的一个丫鬟玩伴,关系较为亲近,在二十三回中,还出现了宝玉与金钏儿玩闹的场景。金钏儿投井而死后,宝玉深感痛心,十分自责。直至金钏儿生辰之日,他不顾凤姐的生日宴,孤身出城去祭奠金钏儿,想要解除内心中的内疚。自此开始,宝玉正式走向了他的精神救赎之路,这是与贾府价值观严重对立的,他从此正式成为了贵族中封建礼教的叛逆者。

第四十四回

塑造宝玉这一人物形象,为什么总是要和女子的胭脂联系在一起,有那么多脂粉气或者女性化的特点呢?这是否意味着末世王朝男子的阳刚之气消失殆尽?作者开篇时说“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,实愧则有馀”是在肯定这一说法吗?请谈谈你的思考。

宝玉的女性化特点并不意味着末世王朝男子的阳刚之气消失殆尽,“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,实愧则有馀”之意也非如此。“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,实愧则有馀。”贾宝玉认为只有天真纯洁的女儿才是好的,厌恶多欲的男性。因此,他的内心远离了男性世界,而是在女性世界中寻找自己所欣赏的精神。他对性别偏见传统的叛逆,更可证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,不是贾府贵族阶级的接班人。从他的女性化形象设定中,读者也可以有更多的体会,感受《红楼梦》中的真味与深意。

第四十五回

这一回后半部分有两次写景。第一次是“不想日未落时,天就变了,淅淅沥沥下起雨来。秋霖霹霹,阴晴不定。那天渐渐的黄昏,且阴的沉黑,兼着那雨滴竹梢,更觉凄凉”;第二次是“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,清寒透幔”。这两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?

这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,烘托黛玉的心情。林黛玉自幼丧母,寄人篱下,在贾府孤独飘零,命运悲惨,这样的环境难免令她伤感。文中,林黛玉“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,雨声淅沥,清寒透幕,不觉又滴下泪来。”作者借此事又可以反应林黛玉的多愁善感,暗示其悲剧命运。

第四十六回

有人说,鸳鸯当着贾母的面“誓绝鸳鸯偶”的那段宣言,是全书最精彩的文字之一。其“别说是宝玉,便是宝金、宝银、宝天王、宝皇帝,横竖不嫁人就完了”“我一刀子抹死了,也不能从命”“或是寻死,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”等话,完全断绝了和贾赦及一切男人的配偶,是小人物人性真正的觉醒。请分析这段宣言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。

在这个情节中,鸳鸯在权势面前极力反抗甚至以死相逼,表现了一个平民女儿富贵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。她对自身命运有清醒的认识,不对贾赦抱有任何幻想。这是因为鸳鸯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,有了奴才的觉醒,在强权面前敢于坚持自我。她是独立女性的代表人物,曹雪芹借她宣传了封建思想之不可取。

第四十七回

在《红楼梦》里,作者写贾府的男性,大多是龌龊不堪的形象,像珍、琏之流。然而,在贾府之外,作者却写了一位原系世家子弟,父母早丧,相貌俊美,性情豪爽,好耍枪舞剑,赌博吃酒,无所不为,擅演生旦风月戏文的柳湘莲,有人说,在柳湘莲身上寄予着作者的某种理想。你能说说寄予着什么理想吗?

本回中,柳湘莲具备着侠客精神,心胸宽广,心怀大义,这是一种被曹雪芹所称颂的品质。柳湘莲先是在面对薛蟠的调戏时,设局把薛蟠揍了一顿。在后面的情节中,他不计前仇,帮助薛蟠夺回财物。柳湘莲是《红楼梦》中的侠客。

第四十八回

  1. “香菱学诗”是《红楼梦》一书中的经典情节,更是大观园里最为美好的故事。香菱“精血诚聚”,三易其稿,最终咏成佳作,她的师父黛玉自然是功不可没。不过,为什么香菱的老师一定是黛玉,而不是同在园子里、同样能写会作的探春、宝玉,以及带香菱进园子的宝钗呢?香菱、黛玉两人在某些地方是否有一些相似之处?

薛宝钗与林黛玉的价值观截然不同。宝钗更注重人情世故,她认为香菱应当先学习为人处世之道,为人要有心机,并与别人先打好关系。而黛玉和香菱都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生活,对这种人情不屑一顾,这是她们二人的相似之处。以香菱的思考方式,天真的她是理解不了宝钗对她的建议的,所以继续去找黛玉求教。最终由于黛玉与她性格相似,二人一拍即合。

  1. 香菱乃“金陵十二钗”副册之首。脂砚斋在评此人岂可不入园时说:“根基不让迎、探,容貌不让凤、秦,端雅不让纨、钗,风流不让湘、黛,贤惠不让袭、平。”那么,《红楼梦》设置“香菱学诗”而不是平儿、袭人等其他人,意义何在?

学诗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,并且需要有闲情雅致。

相比于袭平等人,香菱曾说“怪道我常弄本旧诗,偷空儿看一两首,也有对的极工的,又有不对的。又听见说,‘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。’看古人的诗上,亦有顺的,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。所以天天疑惑。如今听你一说,原来这些规矩,竟是没事的,只要词句新奇为上。”可见她不仅有文化水平,而且还自己读过诗,这就比袭、平二人都要强出不少。

袭人、平儿等人作为丫头,平日中事务繁忙,从早忙到晚,没有空闲时间可供学诗。香菱的丈夫薛蟠刚巧出门去了,她更加自由,有空学诗。

另外她的性格与黛玉相似,更倾于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,厌倦世俗,于是学诗。

第四十九回

  1. 这一回,作者大笔一挥,引入了“外援”: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,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李纹、李绮也上京,薛蝌带了胞妹薛宝琴正欲进京发嫁,由此大家便齐聚大观园。那么,作者引入“外援”有何用意?

引出岫烟、李纹、李绮、薛宝琴这四人,首先可以反应贾府当时的状况。四人投奔贾府的必要条件,是贾府仍然兴旺,处于鼎盛时期。这四人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,读者可以从这些旁观者的视角来更进一步地反应贾府变迁的过程。另外,这四人均能力不凡,各具特色,可以让读者对大观园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。

  1. 优秀的作家一定会极力避免人物刻画的扁平和单一,会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的不同侧面。此回的“割腥啖膻”和后边第六十二回的“醉眠芍药”,都是关于湘云的重要事件。可比较阅读,这两个片段展现的湘云形象有哪些异同?

第四十九回中,湘云、宝玉二人一同火烤鹿肉,体现出湘云活泼豪爽。而在六十二回中,则体现她同时富有浪漫色彩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史湘云不拘小节,但又不像宝玉一样叛逆,依旧讲仕途经济,她对高低贵贱、男女之分并不在意。在多处情节中,都可体现出她心直口快,表里如一。

第五十回

1.前一回,刚来了四位水葱似的美人,又恰巧天降大雪,白雪红梅,炭火烤肉,炉子上的热酒,争先恐后的赋诗,快活的说笑打闹,一切都是盛世繁华、岁月静好的样子。这一回联句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诗社活动,也是一次热闹欢乐的聚会。那么,你能从这些联句中看出隐藏的密码吗?

我看不出来什么。

李纨:开门雪尚飘。入泥怜洁白,

这是暗指虽然她年轻时遇到了挫折,但心态积极,“入泥怜洁白”。

黛玉:寂寞对台榭。

暗示黛玉寂寞终生。

2.这一回,贾母问婚,凤姐奉承。有人说,现实世界就是物利熙攘的凡尘生活。诗情一入凡尘,纯粹便抵不过世俗,才情就让位于礼法,性灵得屈从于权势,而这难道是在预示:青春终将归于黯淡?宝黛爱情终将归于“心事虚化”的悲剧结局吗?请试作分析。

我认为这件事可以预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。贾母在此回中问婚宝琴,想将宝琴嫁与宝玉,这说明在贾母心中,一直是在为宝玉的婚事操心的。但黛玉一直在大观园中,也未曾被贾母提到问婚,可见贾母认为宝琴比黛玉更加适合宝玉,黛玉并不是贾母最认同的人选。

第五十一回

前番黛玉说出几句《西厢记》《牡丹亭》的曲词,被宝钗抓住。这一回宝琴竟把其中地点当作景点去展开想象,生发感慨。这让宝钗有点尴尬,连忙借口说后二首于史鉴无考,还是另作。黛玉却出面打圆场说,我们虽然都没看过这两部书,但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两出戏。连李纨也出面澄清,说这是老少皆知的故事。那么,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?

对宝钗而言,这可以体现她对女子形象的重视,在外人面前的谨慎。

对宝琴而言,她喜欢西厢记,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宽松,无拘无束,她欣赏自由恋爱。

对黛玉而言,这件事可以看出她与宝钗的关系有所转变。她没有直接拆穿宝钗的伪装,而是顺着宝钗的话,留住宝琴的这两首好诗。另外可以知道,黛玉能反应出这些话都在戏曲中出现了,但却没有在前文宝钗教育她的时候如此辩驳,可以看出她被宝钗的关心所感动。

第五十二回

上一回,作者支走了袭人,让其回家,晴雯才可能登台表演。试想袭人不走,怡红院诸事哪轮到晴雯出面呢?联系前边的“晴雯撕扇”和这一回的“勇晴雯病补雀金裘”,请给她写一篇“晴雯评传”的短文。

晴雯的性格与处事态度与其他丫头有显著的差异。作为宝玉房中的丫鬟,她不像其他人一样,主子说什么就要做什么,而是必须要依从自己的性子。从”晴雯撕扇”这一情节中可见,她终生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,尊严不容侵犯。本回“勇晴雯病补雀金裘”,宝玉也未曾要求晴雯为其缝补,这一行为完全处于晴雯与宝玉多年的情谊,并非奉承听命,与上述分析并不矛盾。

这样的性格使晴雯不曾巴结那些在贾府中很有威望的人,并且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常常口无遮拦。她曾经直接批驳红玉的言论,也曾趁机把坠儿撵出怡红馆,容不得自己看不上的人出现。但同时,如此行为会得罪很多人,这也导致了她的惨淡结局。

第五十三回

《红楼梦》一书至少两次写到过年。前一次是第十六回到第十八回。但由于在年前接到贵妃娘娘元春获准将在元宵节省亲的消息,以至贾府上下全力以赴地折腾准备,所以“年都没有好生过”。这一回内容看似比较复杂,头绪多、场面大,但只要稍加梳理,故事的主要情节只是围绕贾府的过年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。很多研究者认为,这一回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,透露了贾氏家族必然败落的趋势。你看哪些细节有所表现呢?

这次过年虽然盛大,但诸多细节可见贾府衰落的必然性。在财政角度上,贾府当年的收入锐减,但花销不减反增。乌进孝此年进贡的粮食和银子缩水一半。他的理由显然不甚可靠,但贾珍却没有什么办法,只得接受事实。在支出方面,元春虽进宫当妃,皇宫每年给的钱还远不及省亲的花销,再加上贾府人们大多生活奢华,只讲玩乐,因此花销不断增加。另外在过年的时候,许多族人已经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来贾府了,因为他们知道再也无法倚靠贾府,不必再奉承贾母了。从此也可以看出贾府已经开始衰败。

第五十四回

有人认为,这一回是《红楼梦》一书写贾府盛衰、聚散的分水岭。凤姐讲故事,一连用了四个“散了”,伏线大观园众儿女将“散”。又说“抬炮仗”的故事,既可映衬后文因元春薨而导致的贾府“树倒猢狲散”,又可与第二十二回元春所做炮仗诗谜正是一响而散之物相呼应。那么,凤姐说“四散”是不是预示到了贾府在“乐极”之后即将“生悲”了呢?

是。凤姐所讲的故事与贾府之后的命运暗合。炮仗暗示元春的繁华转瞬即逝,而贾府就像故事中的聋子一样,在毫无防备之时就被抄家了。最后一句说“老祖宗也乏了,咱们也该‘聋子放炮仗——散了’罢?”这就暗示在贾母去世后,贾府更无人主事,暗示贾府在“乐极”后最终“生悲”的结局。

第五十五回

  1. 鲁迅在评《红楼梦》塑造人物形象时说:“敢于如实描写,并无讳饰,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,坏人完全是坏的,大不相同,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,都是真的人物。”而这一回,从凤姐与平儿的交谈中可看出,凤姐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思和性格?请简要说明。

红楼梦中所叙的人物是真的人物,他们都有多面的性格,有立体的形象。王熙凤的能力可与男性比肩。她心思缜密,能够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,能把贾府大小事务处理得当。但另一方面,她又自私狠毒。在这一回中,凤姐先向平儿说明她对贾府的经济预算情况,之后她嘱咐平儿,若探春要驳凤姐的事,不要分辨,这样才能让探春发挥更大的作用。从语言细节中可见她思考周全细致,对贾府中每个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判断。

  1. 作者评探春是“才自精明志自高”,换言之,就是要有合适机会,探春才有可能一展才华。这一回,凤姐缠绵病榻,贾府需有人主事,探春顺理成章被推了出来。细读此回,请用两三个关键词概括探春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。

探春趣味高雅,是大观园中的一位才女。她曾首起诗社,可见其趣味高雅;从其创作的诗歌可见她也十分有才。

探春办事练达,推崇法理,不和恶势力妥协。在凤姐患病期间,她治理大观园,兴利除弊,富有改革精神,是凤姐之外的有治理之才的角色。

第五十六回

  1. 探行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活动,被赋予大观园“改革家”的美名。这一回写探春以其独到的眼光,发现了“联承包责制”这样的创新管理方法,并以难得的责任心和领导魄力大胆推行。请你梳理,以探春为主,以宝钗为辅,她们共制订了哪几条改革措施?这些措施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?
  1. 探春发现宝玉、贾环等人的学费已经“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”,这样“另立名目,重复开支”,是不恰之举,于是免除了这八两银子。
  2. 探春认为姑娘们每人本来都有月银,头油脂粉钱应该从月银里面出,如果再从公费里面出的话,也是“另立名目,重复开支”。在平儿解释后,她自有判断,也是免去了这二两银子。
  3. 探春对大观园的管理方式进行了革新,对大观园中园圃花木的管理施行“承包制”。具体来说,“承包制”将大观园外包,可以让园子有专人修理,还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的工费,每年还能获得至少四百两银子的收入,一举多得。

总的来看,探春的前两项措施所涉钱财虽然数额不大,但作为典例,可体现探春的细心。第三项属于改革。这些措施都是“节流”之举,“承包制”还能有“开源”的作用。

  1. 《红楼梦》自问世以来,便逐渐形成了一种“扬黛抑钗”的现象,即林姑娘说不得,宝姑娘夸不得。但凡涉及宝钗的文章,大多会出现“阴谋家”或“大忠似奸”的论点。她的一句话、一个动作,都可能被无限放大,解析成别有居心。请联系这一回宝钗教导妈妈们说的一段话,思考作者真的是要“扬黛抑钗”吗?

在这回宝钗交代妈妈们说的话中,她教导婆子们要“日夜辛苦些,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”。之后分析利弊,不光没多花一分钱,还让婆子们信服,于情理之中必要多照看园子。这件事中体现宝钗有一定的管理能力,且通情达理,有对宝钗的赞美。

我认为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并未“扬黛抑钗”。作者在构建人物时,将黛玉与宝钗的各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这是为了宣传他的爱情观与价值观。

黛玉与宝钗在爱情上的对比,是“木石前盟”与“金玉良缘”,一种是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主流,另一种则是西方式的。受创作时的环境所限,曹雪芹并不否定前者,但希望在前者的基础上,爱情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,而不是被迫从之。在价值观上,黛玉比宝钗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,而宝钗则更注重现实,头脑清醒,各有长处。

曹雪芹只是借对比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与爱情观,突出对世道的讽刺意义,此二角色均得到了曹雪芹的赞美。

  1. 这一回的回目,作者在“宝钗”前面用了一个“识”字,有的版本用“时”字。有人认为“时”字更有深意,因为在第五回宝钗刚出场时,作者写她的性格就用了“随分从时”四字。“识”“时”各有道理,你作何选择,请说出理由。

我书上是“敏探春兴利除宿弊,贤宝钗小惠全大体”。

本回讲的是探春与宝钗对贾府的改革,是用来宣扬宝钗的治理才能的。

若用“贤”字形容宝钗。“贤”的覆盖范围太广,用来形容薛宝钗,缺乏内涵与深意。

若用“识”字形容宝钗。“识”字能表达出薛宝钗有见识,博学有才,与本回内容契合,是可取选项。

若用“时”字形容宝钗。“时”可以理解为“随分从时”,意为安心于自己的分际,跟从时势,顺应时代。这可以准确地描述薛宝钗的形象,但与本回内容关联不大。

所以我认为“识”字最为恰当。

第五十七回

  1. 这一回写“紫鹃试玉”,这是否在暗示,一段时间以来,贾府内部暗流涌动,有很多风言风语在议论宝黛二人未来的关系、前途或命运。那么,紫鹃是想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态度,催促宝玉早下决断吗?宝玉能否决定自己的命运?可试作分析。

宝玉没有机会下决断,因为他在自己的婚姻上并不掌握话语权,不能直接决定自己的命运。对于宝黛婚姻,虽然贾母不反对,但王夫人极度反对“木石前盟”,而是推崇“金玉良缘”。王夫人作为最大的阻碍,贾母也很难跨越她来干涉此事。在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下,宝玉的姻缘已成定局,但宝钗与宝玉之间也注定没有爱情存在。

  1. 这一回后半部分,写薛姨妈来到潇湘馆,先随口说一番关于人生姻缘的话,接着又当着钗黛和紫鹃的面说“我想着你宝兄弟,老太太那样疼他……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,岂不四角俱全”。揣摩薛姨妈说这两段话的心思,推断她的动机是什么。

在紫鹃试玉之后,宝玉对黛玉的真情在贾府人尽皆知。薛姨妈自然想让宝钗嫁与宝玉,但在此事之后,恐怕宝钗与宝玉的婚姻会不幸福,就有了别的考虑。贾母并不反对宝黛的婚姻,她在第五十四回中的《掰谎记》只是展现了她不允许自由的爱情。薛姨妈在黛玉面前提到宝黛姻缘,是因为她不再坚持想要宝钗和宝玉的姻缘,想要试探贾府和贾母对宝黛的态度。这是在紫鹃试玉之后,不得不退一步,只能在明确贾母态度后再顺水推舟,不再强求。

第五十八回

至此回,作者将贾府买来唱戏的十二官一并写出。请你梳理作者在之前介绍或描写的“金陵十二钗正册”“金陵十二钗副册”和“金陵十二钗又副册”,思考作者这样设置全书女子人物谱系的用意,并说说为什么作者皆取“十二”这一数目。

自古以来,数字十二就在文化领域有广泛应用。比如十二地支,十二生肖,十二星宿,每年有十二月,在《木兰诗》中也提到有“策勋十二转”。可见十二这一数字的象征意义可大可小,它可以象征完整,也代表对数词的泛指。另外,古代将女子十二岁被列为“金钗之年”,金陵十二钗也就代表着闺中女子。

至于《金陵十二钗正册》等女子人物谱系,它们包含对人物的判词,排列顺序与按册分类的方式也都暗藏玄机。这样的人物谱系,可以让读者在开始阅读的阶段就对《红楼梦》的情节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,为读者了解人物历史、以及故事结局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第五十九回

这一回,春燕转述了体现宝玉“女儿观”的一段话:“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;出了嫁,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,虽是颗珠子,却没有光彩宝色,是颗死珠了;再老了,更变的不是珠子,竟是鱼眼睛了。分明一个人,怎么变出三样来。”你怎么理解宝玉这句话背后残酷的现实和深层的社会原因?

宝玉的价值观是理想的,他对世俗不屑一顾。他将女性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:

  • 出嫁之前:女性在少女时代做事无拘无束,天真烂漫,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被宝玉认作是“无价的宝珠”。
  • 出嫁之后:女性在出嫁之后,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,考虑家庭的事务。在任何一个时代,她们在婚嫁后都不免会考虑很多世俗的东西。这样的世俗使女子不再纯真,宝玉认为她们会变“呆”,故为“死珠”。
  • 年老之后:女性在宝玉眼中更加无趣。既没有了活力,又因为除了考虑世俗功利,还要考虑自己的生活,更加关注钱财,被宝玉成为“鱼眼睛”。

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,女性必然要出嫁,在男人的背后生活,再到最后年老色衰,步入俗事则是无法逃避的事情了。

第六十回

从上一回至这一回,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琐事几乎由春燕一人串联起来。从这些琐事中折射出怡红院、大观园乃至荣国府内上下之间、各房之间、主奴之间、奴才与奴才之间,以及小戏子与其干娘之间的重重矛盾。你能简要说说这重重矛盾背后的危机吗?

贾府中的人际关系不正常。

评论

  1. Android
    12月前
    2022-8-30 20:16:16

    《贾府中的人际关系不正常》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